当前位置: 打桩机 >> 打桩机介绍 >> 江苏最美青年丨董力源创二代锻造绿色钢
中午时分,中天绿色精品钢铁项目施工现场,机械声暂停了下来。忙碌半天的工人们开始吃中饭。办公室里,一位步履匆匆的年轻人,身着工地的统一蓝色工装,一双户外运动鞋沾满了泥巴,显然刚从施工现场回来。很难相信,眼前这位年轻人就是董力源,中天钢铁集团“少帅”,千亿级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的负责人。
日前,35岁的董力源被授予“江苏最美青年”称号。从常州跨江扎根南通,肩负集团二次创业使命,与钢铁“打交道”已有12年,董力源把最好年华都给了钢与铁。如今,董力源又扎根黄海之滨,脚踏实地、创新求进,锻造千亿级绿色钢铁梦。他说:“小时候觉得,干钢铁是男人该干的事,长大后才发觉,干钢铁是实业强国。”
锤炼钢铁意志,在炼钢厂成长起来的“当家人”
“要么当兵,要么炼钢,男人一辈子一定要从事其中一样。”受父亲董才平影响,董力源从小就对钢铁事业有着不一样的热血情怀。
董力源在公众面前,大都呈现出西装笔挺、高专业度与年轻思维的结合,但对于很多老员工而言,都曾看过他另一面——穿着工装,一身臭汗,衣服上满是白色的汗渍。从年到年,董力源在中天钢铁实习,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厂、销售、国贸都干过。董力源说,当年工作条件有限,夏天近40摄氏度的高温,车间里还有一千多摄氏度的钢水、铁水,加上为了环保,中天钢铁对车间进行了全封闭,车间整个温度高达50摄氏度左右。
从最基层、最艰苦的岗位干起,历经困难,董力源不但没有退缩,反而逆势成长。凭借自身努力,董力源在不同岗位积累一线生产管理经验,从一线员工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
其间,为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董力源带领团队改写了中天钢铁产品出口空白的历史,连续开拓了东南亚、中东、非洲和南美等国际市场。此外,董力源还带领采购中心整合八大业务条线,通过梳理质量过剩并寻求替代、采用吨钢承包、洽谈让利等方式,实现降本超10亿元,同时进一步优化钢材出口结构,优钢出口比达到99.6%。
执掌千亿级项目,“创二代”锻造绿色钢铁梦
项目总投资约亿元,规划钢铁产能万吨,一片“钢铁森林”正在大通州湾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从长江之畔挺进黄海海之滨,中天钢铁实现了从传统工厂向高端绿色智能工厂的华丽转身。毋庸置疑,在中天钢铁“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董力源带领绿色精品钢项目跑出了“加速度”。
对于董力源来说,整体工序怎样布置、施工队伍如何衔接、资金投入怎样调度等等都成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挑战。这个年轻人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压力,这个项目不仅关系到自己的事业发展,更牵动着成千上万人的生计,影响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生活。
姚烨菁是最早跟随董力源来海门创业的人之一,以同龄人的视角见证了“当家人”董力源的身先士卒。姚烨菁说,那时候工地上什么也没有,董力源每天早晨要到工地去监督工程进度,一脚深一脚浅地走着。打桩的时候,淤泥层层涌起,形成了一片沼泽地,人踩进去很容易往下陷,很危险。有一回,董力源去爬一个脚手架查看工程情况,结果脚下打滑,重重地摔了下来。所有的人都很紧张,他自己却说没事没事,只擦破了点皮,但随后,董力源要求马上加固脚手架,要确保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因为他总是在一线,所以格外能体会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董力源说,本来大家的工作就已经很辛苦了,不能再因为上下班交通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摔伤碰伤。
在紧张繁忙的施工期间,董力源带领带领平均年龄不满35岁的年轻团队,白天黑夜连轴转,克服了台风、酷暑、寒潮、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化等一个又一个困难。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董力源一方面全程参与推进项目设计、施工、建设等各环节;另一方面联系政府邀请专家小组入驻施工现场,及时排查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隐患。
就这样,中天绿色精品钢示范工程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在一片荒滩上完成了业界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工程,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工程车辆往来如梭,隆隆机声不绝于耳,千亿级项目初具规模,第一口炼钢锅炉完成点火。
该项目作为江苏省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推动钢铁产能由沿江向沿海转移的重点示范项目,从谋划之初便以“大型化、高效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理念,大规模配套智能集控中心、智能制造控制平台以及全系统应用高端工业机器人等,打造真正的智慧工厂。该项目达产后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外首个“无废水排口”的零排放项目。
有志突破“卡脖子”技术,学习爱国企业家典范
“我们就定下了要走这个特钢的路线,因为我们发展全国的钢厂都在干建筑用钢,而建筑用钢的市场会日益的饱和。所以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下定决心要走特钢之路。”董力源给自己自己定了一个十五年的规划:五年普转优、五年优转特、五年特转精。十五年,产出七百多种的特种钢。目前,中天正在攻克一批“卡脖子”材料,比如将用于太阳能级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的金刚石线将拉到0.04毫米。这个技术以前就日本人有。一旦投产后,可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也降低了国内客户使用的成本。
董力源深知,创造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科研方面采取开放的管理模式,鼓励创新,容许试错,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从不过分干涉科研的过程,这给予了公司科研团队极大的发挥空间。
技术中心主任裴元东就很有感触。裴元东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