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桥(LondonBridge)不是伦敦的大桥,而是那座与城市同名,在伦敦中心区跨越泰晤士河,连接南岸,几经重建的大桥。伦敦桥位于塔桥的上游,在19世纪末塔桥建成之前,伦敦桥是水路进入伦敦的门户,也被称为伦敦的正门。如今人们看到的伦敦桥是一座现代桥梁,于年建成通车。看上去一座普普通通的三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实在无法与闻名世界的伦敦桥联系在一起。其实,真正有故事的是中世纪的伦敦桥。
伦敦城
这里说的伦敦城,不是伦敦大都市圈,而是这个大都市圈中的历史核心区。
伦敦因桥而筑城。尽管考古发现,在伦敦西边的沃克斯豪尔大桥(VauxhallBridge)上游的泰晤士河南岸,有青铜时代的遗迹,证明伦敦地区泰晤士河附近可能是远古凯尔特人的定居点。而伦敦作为一个城镇,诞生于公元50年。
罗马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国后,在泰晤士河北岸,即被广泛称为“金融城”(thecity)或“平方英里”(SquareMile)的区域,建立了一个贸易定居点。几年后,罗马的驿道工程通到这里,泰晤士河上架起了一座木桥,这就是第一座伦敦桥,由罗马军人维护守卫。这座桥使得泰晤士河北岸逐渐形成港口和贸易区,即“金融城”的雏形;南岸则发展成一个小型居民区。这是伦敦城的开始。当时称为Londinium,源自凯尔特语单词Londinios。罗马帝国的驿道工程将伦敦与欧洲大陆的其他地区紧密相联。作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伦敦经历了多年的繁荣。这期间伦敦发展迅速,与罗马统治下的其他英国城镇相比,伦敦的面积、人口和财富都处于无可匹敌的领先地位。
在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覆灭后,英格兰江山不断易手,王朝频繁更替,不同阶段的伦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罗马人离开后的断壁残垣废墟伦敦,被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屡遭北欧海盗掠夺抢劫的伦敦;法国人入侵后建立的诺曼化伦敦;签署《自由大宪章》,实行议会君主制的金雀花王朝时期的伦敦;资本原始积累,王权专制,经济复兴的都铎王朝时期的伦敦;海外扩张、殖民掠夺,资本主义兴起的伦敦;进入工业化的伦敦,世界大战后重建的伦敦……
如果不去理会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敏寺)、伦敦塔、唐宁街曾经上演过的一切,而是聚焦伦敦的城市风貌,将年、年和年作为分界点,便可以看见伦敦的四幅画卷。第一幅是罗马化时代的伦敦,人口大约00人,城市以一个广场为中心,周围有商店和公共建筑。广场上最重要的建筑是市政厅和一个圆形剧场。外围有砖厂、陶器厂和玻璃厂。罗马伦敦也是一个重要的港口,码头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出口谷物和金属,换回各种奢侈品(葡萄酒、橄榄油、玻璃、陶器、丝绸和象牙)。第二幅是年的伦敦,人口大约,罗马旧城的城墙得到恢复,木结构宫殿威斯敏斯特建成,英格兰最大的非宗教建筑伦敦塔建成,用作皇家的金库和泰晤士河进入伦敦城的要塞。第三幅是年大火前的伦敦。那时的伦敦可能有12万人口,伦敦城的面积也向外围扩展。虽然城墙里的旧城变化不大,但墙外建起了时髦的住宅。富人在伦敦西部盖起庄园,建造宽阔的广场和街道,城外建起的剧院上演着莎士比亚。来自欧洲各国的商贩在这里穿梭忙碌。而伦敦的名字,也是在14世纪末由Lunden或Lundon变成了今天的拼写London。年的伦敦大火,大约摧毁了这座城市的60%。伦敦的第四幅画卷,是大火后恢复的伦敦城,以及随后稳步扩张的城市。对于伦敦的重建,喜爱历史氛围的人会庆幸。因为大火之后曾经有过两个很有影响力的重建规划,计划将伦敦建成类似巴黎或意大利那样有宽阔街道和广场的城市,重新规划的建议没有被采纳。重建后的城市基本保留了旧城的格局,城内的街道被保留下来,不同之处是大火前的那些易燃的木结构建筑全部被砖石取代。
18、19世纪的两百年,伦敦快速发展,大英帝国称霸世界,伦敦成为帝国的中心。从公元50年的Londinium到21世纪,伦敦桥从罗马时期的木桥、中世纪的石拱桥、近代的石拱桥,到现代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跨越了约两千年。
建设33年的伦敦桥
随着罗马统治英国的结束,伦敦逐渐被废弃,伦敦桥也变得命运多舛。可以知道的是,连接泰晤士河两岸的伦敦桥一直在建设和毁坏中轮回。当泰晤士河两岸同属一个王国,这里就架起木桥;当河流成为两个敌对王国的边界,伦敦桥就被毁损。这种状态持续了约年。
那首唱遍世界的童谣“伦敦桥在垮掉(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中的伦敦桥,是自年开始,由伦敦圣玛丽教堂的牧师彼得·科勒丘奇(PeterColechurch)主持建造的。桥长.25米(英尺),20跨,由19个尖拱和一跨开合木梁组成。全桥的各个跨度和桥墩的尺寸都杂乱无章,第九跨的跨度最大,桥墩之间的净宽接近10米(32.75英尺);第一跨的跨度最小,净宽只有3米(10英尺)。第14跨是可开合跨,净宽8.94米(29.33英尺)。桥面宽度是6.1米(20英尺),低水位时距离水面18.3米(60英尺)。开合跨不仅是泰晤士河上商船的通道,也是收费的关卡。
年大火前的伦敦桥
这是英国人建造的第一座石拱桥。尽管罗马人已经离开伦敦多年,他们架设石拱桥的技术也许以某种方式在英国人中流传下来。不过从杂乱的桥墩尺寸和各不相同的石拱跨距可以看出,伦敦桥的架设是从小心翼翼的尝试开始的,而且,这个尝试是从北岸向南谨慎推进的。这里北岸地势较高,南岸是大片的沼泽。根据“ChroniclesofLondonBridge”,泰晤士河的水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那时泰晤士河沿岸没有筑堤,河水在自然形成的河道恣意奔流。尽管从南到北河床宽度近米(英尺),但在低水位时水面宽度只有59米(英尺)。基础施工利用枯水季节河床裸露的时机,从地势较高的北岸开始,用简单机械将榆树木桩打入河床。在河心地带,则是先开挖一条沟渠作为临时河道,令河水暂时改道,方便打桩。在没有地质勘探,缺乏强有力的打桩设备的时候,打桩时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就只能调整基础的位置,导致参差的拱距和尺寸各异的基础。
大桥的建设工期长达33年,历经英格兰的三个国王。它的使用寿命超过年,从中世纪持续到19世纪。在这漫长的服役期,泰晤士河的水文条件、自然灾害,南北两岸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都对大桥的使用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毋庸置疑,大桥一直得到精心的维护,某些部分甚至多次重建。
伦敦桥密集巨大的桥墩宽度总和达到米(英尺),几乎占了一半的河道,使得原本平缓的水流变得湍急汹涌,对桥墩的地基基础造成威胁。为了减缓流水对地基的冲刷,桥墩周围筑起了更加巨大的木板桩围堰。年,为了评估能否以围堰作为更大拱圈的基础,曾将北岸一个桥墩的围堰打开,研究其内部结构。结果显示,这个桥墩的第一层砖石底部高出低水位约0.7米,砖石下面的橡树木板宽0.4米(16英寸),厚0.23米(9英寸),木板被保护得非常完好。围堰内是一堆产自肯特郡的碎石,混杂着燧石、白垩土等,没有任何水泥砂浆,似乎是不同时期填入的乱石。桥墩的表面也有重新修整的痕迹。甚至沿着拱圈的高度有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痕迹,表明桥面似乎经过了几次抬高。桥面宽度也从原来的6.1米(20英尺)拓宽到12.2米(40英尺)。
保护基础的围堰,占去更多的河道,泰晤士河的水道只剩下原河道宽度的四分之一。伦敦桥几乎成为一座水坝,对河水的流动形成阻碍,在寒冷的冬季,大桥的上游成为冰河,影响船只的通行。在特别严寒的几年,冰层的厚度使得河面成为一个露天游乐场,以至于泰晤士河面上不定期举行过集市、狂欢节等冬季活动。
年泰晤士河上的最后次霜冻狂欢
功能丰富的伦敦桥
这座伦敦桥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入选世界纪录。首先是超过年的使用寿命,其次是它的使用功能丰富多样,令今天的人们瞠目结舌。大桥的第十个桥墩格外大,顺河流方向的边长为35米(英尺),在下游侧(东侧)的桥墩上,矗立着一座两层楼高的教堂,据说由当时的伦敦市长捐赠。这座桥墩上的教堂有两位固定的牧师和四位神职人员,为过往的船夫和周围的居民服务。主持建造大桥的牧师彼得·科勒丘奇长眠于此,他逝于年,当时大桥还在建设中。
年伦敦桥开始兴建时,计划用羊毛税收支付建设成本,而且国王、牧师、市民,甚至附近的农民都慷慨解囊,捐钱赠土地,但仍欠下巨额的建设债务。在大桥开通后不久,桥面便同时开放成为房地产用地,试图通过出租桥面作为建筑用地的收益,来填补债务,同时也为桥梁的修缮和维护筹集资金。很快,桥面的道路两侧就建起了楼房,最多时有座建筑,高达七层楼,多户居民。住宅和商店混在一起,使得桥面很像伦敦拥挤杂乱的街道。木结构的建筑非常美丽,桥上的居民很享受,打开窗户,外面是风景如画的泰晤士河。一些建筑甚至有开敞的平台、小花园和凉亭,以至于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和伦敦桥一样精致”。
然而街道只有四米宽,桥上的房屋,有些向桥外在河上悬挑出两米,有些向桥内悬挑在马路上,还有的建筑是横向骑跨在桥上,只留出一个拱顶通道,供车辆和过往行人通行。两侧的商铺将桥面变成一条黑暗的街道,拥挤的时候过桥需要一个小时。为了避免双向的车马行人在这4米宽的通道里造成混乱,市长下令“所有从南端进城的手推车、马车、货车等各种车辆,必须沿桥的西侧行进,所有出城(由北向南)的各种车辆,必须沿着桥的东侧行进”。这一规定随后被纳入政府年的《公路法案》,也许是英国的汽车靠左行驶的源头。
为了利用河水在通过桥洞时的巨大冲击力,伦敦人在北侧的两个拱门下安装水车驱动水泵,为附近居民供水;在南侧两个拱门下安装水车为谷物磨坊提供动力。这又为伦敦桥添加了多个使用功能,实在是“桥”超其用了!
桥上的木结构建筑是火灾的最大隐患。伦敦桥自建成,至少经历过5次大火灾,每次都几乎将桥上的建筑全部烧毁,而每次灾后,桥面又立起更多更华丽的建筑。桥上最有名的建筑当数“无双楼(nonesuchhouse)”。这是一栋全木结构的4层楼房,最初建在荷兰,被按顺序拆散编号后运抵泰晤士河岸,在伦敦桥上重新组装,可以算是预制拼装房屋的鼻祖。年伦敦城大火,火势沿着伦敦桥向南岸蔓延。幸运的是,年的一场大火在桥上的建筑物中留下了一段缺口,隔断了火势的继续,南岸才得以幸免,靠近南岸一侧的无双楼得以幸存。大火过后,伦敦桥和伦敦城一起获得重建。年,桥上的建筑物被全部拆毁。年,为满足桥下航运净空要求,桥中央的两个拱被一个大拱取代。
“无双楼”的艺术再现
近代伦敦桥和现代伦敦桥
现在的伦敦桥于年通车。被它取代的老桥不是那座中世纪伦敦桥,而是始建于年,在原来的老桥上游30米处,历时7年建成的近代伦敦桥。18世纪末的伦敦已经是一个大都市,历经年沧桑的中世纪伦敦桥无法满足两岸交通和桥下的通航等要求,英国政府和伦敦公司共同出资建造了一座五跨石拱桥,这座桥长米(英尺),宽15米(49英尺),圆形的石墩和半椭圆形的石拱,全部用漂亮的花岗岩建造,由约翰·雷尼(JohnRennie)设计,因此有时也称为雷尼伦敦桥。多年后,雷尼伦敦桥不堪承受现代交通的重压,桥墩发生不均匀沉降,不得不拆掉重建。
现代伦敦桥
在亚利桑那州哈瓦苏湖重建的近代伦敦桥
雷尼伦敦桥以万美元的价格出售,拆除时,每一块石头都被编号,然后运往加利福尼亚,再由公路运往亚利桑那州的哈瓦苏湖。年,雷尼伦敦桥在美国重建,成为亚利桑那州大峡谷之外的另一个旅游热点。
年3月17日,伊丽莎白女王为现代伦敦桥举行开通庆典。伦敦桥再无古意。近代伦敦桥的雄姿保存在美国,中世纪伦敦桥则成为一个永远迷人的历史传奇。
本文刊载/《桥梁》杂志年第6期总第98期
作者/尹德兰
作者系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原桥梁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