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桩机

直面烤验建设美好家园

发布时间:2023/5/12 14:16:16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市区金山大桥慢行系统改造工程项目建设者做足安全措施坚持“最美逆行”

直面“烤”验建设美好家园

  7月20日上午9时40分许,原本太阳高照的天空慢慢阴沉起来,随后下了一阵小雨。“可以凉快一会了。”在市区金山大桥慢行系统改造工程项目工地上,桩基施工队负责人李熊辉抹了抹脸上掺杂着雨水的汗水高兴地说。

  李熊辉来到这个项目工地大半个月,正好赶上了今年以来最热的天气,这对每天要在户外工作至少8个小时的他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烤”验。今年41岁的李熊辉干打桩这项工作已经23年了,养家的责任和参与城市建设的自豪是他坚持的动力。

  高温天气考验人也考验机器

  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衣,皮肤黝黑,身材壮实,沾满了黄泥的鞋子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看到李熊辉的第一眼,就能感觉出他是工地上典型的露天劳动者。

  他的工作岗位在金山立交下面的西枝江边。记者在现场看到,6台打桩机在不停地作业,10多名工人在打桩机周边忙碌。李熊辉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在这6台打桩机之间来回巡查,进行技术指导和安全监管,确保施工安全高效。

  金山大桥慢行系统改造工程项目由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组织实施,项目将在沿金山立交现有道路、部分桥梁外侧及环岛内新建总长约1.8公里的慢行道(慢行桥)。李熊辉和工友打的这些桩,就是为在金山立交外侧建慢行桥而准备的。

  记者采访的时候是上午,依托立交桥的遮挡,部分施工人员可以享受到一些阴凉。即便如此,在超过30℃的炎热天气里作业,李熊辉和工友们早已满身大汗,大号水壶里装的凉茶也已喝掉了大半。

  炎热的天气,不仅“烤”验人,也考验机器。

  李熊辉介绍,依靠柴油机发电的打桩机,在高温天气发生故障的几率会更大一些。“比较常见的是线路发热或被烧断,严重的话会导致设备烧坏,影响桩基施工。”李熊辉说,即使目前打桩机已经实现自动化,不需要人出力,但人还是不能离开打桩机,“一发现线路过热,我们就得让机器暂停一下,但又不能停太久,否则会影响打桩质量。”

  金山大桥慢行系统改造工程项目的工期比较紧,按照计划要在车流和学生活动较少的暑假期间(7月9日~9月10日)完成圆盘处5处通道开挖、构筑及路面复原工作。整个项目要打29根桩,按计划需在7月底完工。

  为尽量减少施工期间的故障,李熊辉和工友在项目开工前,对6台打桩机进行了彻底检修,“零配件该修的修,该换的换。”李熊辉说,开工大半个月来,进展顺利,截至7月20日,已完成20根桩基,完成率约70%。

  “工期重要,平安完成任务更重要”

  打桩的工地就在西枝江边,偶尔会吹过一阵凉风,可以驱散一点热气。但下午工地西晒,情况会严峻一些。“天上一个,水面一个,两个‘太阳’晃得人眼花,没风的时候还有一种被蒸煮的感觉。”李熊辉说。

  在20多年的露天作业经历中,李熊辉有过几次“晒到难受”。“是一种头晕、心慌、口干的感觉。”李熊辉说,觉得不对劲的时候,他一般都会猛喝几口水,到阴凉的地方休息一会,缓过来了才继续干。这种“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的意识,在李熊辉有了妻儿之后变得越来越强烈。

  李熊辉是重庆人,16岁来到惠州打工。开始是在工厂里,做了两年,因为不适应工厂的节奏,18岁就开始跟着叔叔在工地上干起了打桩的活。

  靠着打桩获得了还算不错的收入,李熊辉年成家,之后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他租房把妻儿接了过来,将家安在博罗。因为他经常驻守工地,所以妻子只能在家照料小孩,家里的经济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有的时候项目在外地,李熊辉可能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妻子会特别担心他的安全,常常叮嘱他“不要蛮干”。这让李熊辉意识到,“确保自己健康安全,是对家人负责任。”

  当他自己开始带队打桩时,他也会要求工友将人身安全摆在第一位。“我经常和他们说,如果感觉不舒服,一定不要死扛,该休息就休息。”李熊辉说,“项目工期很重要,但平平安安完成任务更重要。”

  确保工人在高温天气下安全作业,也是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特别注重的。金山大桥慢行系统改造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工地有40多名工人,主要是进行桥梁桩基及路基施工。为避免一线施工人员中暑,项目部调整了露天作业工人的作息时间:早上6时30分至上午11时、下午3时30分至晚上7时上班,且为各个施工班组发放藿香正气水等应急药品。班前进行安全生产交底,若发现工友有中暑迹象,要及时转移施工岗位休息及治疗。同时,项目部每天不间断供应绿豆糖水及凉茶,确保一线施工人员安全度夏。

  项目部的这些贴心举措,让李熊辉和工友感到很暖心,“我们的苦累,有人看到,有人关心,就会觉得辛苦也是值得的。”

  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能够参与市政项目建设,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来惠州20多年了,孩子都是在这边长大的,我们一家已把惠州当成第二故乡了。”(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通讯员林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3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