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桩机 >> 打桩机发展 >> 1918年的福州,万寿桥女子卖甘蔗,罗星
本组图片由美国社会学家、摄影家甘博拍摄,他于年来到福建福州,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榕城年前的真实影像。为了给大家更真切的观感,小编对原图片进行了上色和高清处理。
万寿桥万寿桥曾是福州一座地标性建筑。这座石桥全长近四百米,开建于元大德七年(年),元至治二年(年)最终竣工,前后历时十九年之久,是横跨闽江的第一座大型石桥。
卖甘蔗万寿桥上兜售甘蔗的妇女,光着双脚,头上是福州传统的“三把刀”头饰。她一手持着扁担,一手扶着甘蔗,看着甘博的镜头,目光里充满了孩子般的好奇。
背影这张照片被甘博标注为拍摄于广东汕头,显然是错的,因为这种三把刀的头饰为福州所独有,另外,和第一张照片对比,显然可以看出这种照片是在万寿桥上拍摄的,当时桥的两侧竖立着两排电线杆。
江面风景万寿桥附近,浩浩荡荡的闽江江面之上停泊着各种船只,有带着席棚的小舢板,也有竖着桅杆的大木船。
岸边停船道头岸边的停船。因为闽江穿城而过,自古以来水运就成了福州主要的运输方法之一,无论是货物运输,还是人员往来,水上交通在当时都是一种更快捷的方式。
打桩的人们闽江岸边,一些建筑工人正在往地下打木桩。过去没有打桩机,每一根地桩都需要人力打下。从图中看,当年想打下一根木桩并非易事,需要很多名工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繁华街道福州城中心的一条大街,街道不宽,两边是石板铺成的人行道,路面干净平整。街头上方挂着跨街的布幌子,店铺门前半垂着遮阳棚,行人来来往往,神态悠闲。
吊脚楼建筑在水边的一座吊脚楼。甘博称之为“贫民窟”,显然不够准确,这样的房子看着歪歪扭曲,在当时也非穷人能住得起的。这里开着一家洗衣房,朝阳的一面,挂满了洗好的衣服,大人在走廊忙碌,孩子在旁边玩耍。
放鞭炮一名士兵手里拿着长竹竿,上面挑着不长的一串鞭炮准备燃放,旁边还站着两个看热闹的长袍百姓。中间袖着手的男孩脚下踩着一双带跟的皮鞋,在当时算得上很时尚的样式了。
年轻女子一位姓蔡的年轻女子,戴着眼镜,胸前挂着项链,斜襟上衣外加长裙,是当时知识女性典型的打扮,脚下穿着的是一双带有贴片的皮鞋。
鹤龄英华书院这是一所私立学校,建于清光绪七年(年),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英华斋”,学校的主办方为福州基督教卫理公会,当时福建巨商张鹤龄为此捐款一万美元,故而取名为鹤龄英华书院。图中的建筑为英华书院的教堂,后改为学校礼堂,其高大壮观的程度对比旁边的行人便能感受出来。
教学楼这座两层小楼被标注为“农业技校”,小编在查询时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可能是位于福州西湖旁的福建省立农林学校,其前身为福建官立中等农业学堂。
踢足球几名青年男子正在福州基督教育青年会大院内踢足球,这身长袍的确很碍事。当时的基督青年会是外来事物的生根发芽之地,篮球运动传入我国后,最初就扎根在天津基督青年会,并于年举行了一场带有表演性质的篮球比赛。
鼓山佛塔甘博前往鼓山涌泉寺途中见到的路边佛塔,塔上刻有“万寿塔”的字样。在其旁边还有一座。传说这条鼓山古道上曾建有七座亭子,作镇蛇之用,两座石塔正建在蛇的七寸位置。
涌泉寺涌泉寺位于鼓山山腰处,整座寺庙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格局别致。这是一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年),是全国重点寺庙。
古涌泉寺这是年前后的涌泉寺,由时任海关总署专员的美国人杜德维所拍摄,拍摄角度和甘博的差不多,两者相差只有四十二年,但镜头内的涌泉寺整体外观差别却非常大。
喝水岩喝水岩位于涌泉寺山门东边,传说是开山祖师神晏修行诵经之地,因其诵经时不断受到旁边泉声干扰,便大喝一声,从此泉水断流,改从龙头泉流出了。图为喝水岩的供台,上面摆放的花瓶、香炉、烛台等器物相当精美。
罗星塔罗星塔位于马尾南部的闽江之畔,相传为宋代岭南人柳七娘所造。清光绪十年(年)中法爆发马尾海战,宝塔在炮火中多处受损。注意看图中的圆形塔顶,那是因为塔刹被损毁,临时用一只大铁球代替。
犁地福州城外的田野里,一名男子正驾着水牛犁旱地。此时已经是民国七年了,男子还留着清朝的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