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桩机

无人机打桩机柳石枕等齐上阵看抢险队员

发布时间:2023/6/12 15:30:47   

新华社济南6月22日电(记者叶婧、郭绪雷、冯媛媛)6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黄河防汛抢险演练在山东省齐河县谯庄险工举行,这场演练生动的展现了当代“大禹”——抢险队员们如何守护一方安澜。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孕育灿烂中华文明的同时,也曾带来过各种灾难。在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努力下,黄河已安澜数十年。

但这并不代表黄河治理“高枕无忧”。根据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态整体偏差,黄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前汛期,极端天气事件多发,出现强降水可能性较大,局部仍有发生暴雨洪水的可能。据悉,黄河已连续34年未发生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量级的洪水,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黄河“斗水七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在过去多年间,黄河曾出现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山东省防总副总指挥、山东黄河河务局局长周海燕对记者介绍说,黄河防汛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黄河防汛不仅要保大堤安全,还要兼顾滩区安全,任务十分艰巨。为锻炼防汛队伍,提高实战能力,确保黄河安全度汛,山东省防总组织举行了这次演练。

此次演练共6科目,演练科目有立体查险、打桩、捆抛柳石枕、编抛铅丝笼、修做反滤围井,和展示新型防汛抢险器械,有来自济南、聊城、德州的3支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和德州齐河焦庙镇、祝阿镇民兵黄河抢险队共人参加。

在现场,随着一声令下,演练正式开始,参加演练的抢险队员们列队举牌、举旗、高呼口号,跑回待命区。

这次演练采用了无人巡查机立体查险,即传统人工巡查和空中无人机巡查相结合,做到了水、工巡查的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无人机在防汛巡查中,可立体查看水利工程的地形地貌、河道及堤防险工险段、蓄滞洪区的地形环境等,活动范围广、机动速度快,受障碍物影响小。尤其在遇到洪水险情不断的情况下,可克服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及时赶到出险空域,监视险情发展,实时传递现场影像数据等信息,为抢险指挥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现场情况。

发现险情后,就要进行打桩操作。本次演练了打桩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手硪子打桩法,是黄河抢险传统打法,8个人同时喊号共同用力把桩打入土中;第二种是用电动打桩机打桩,是现代化打桩技术的一种,简便实用;第三种机械打桩,利用现场抢险机械挖掘机打桩,优点是快速有效。

面对根石坍塌险情时,就可以采取捆抛柳石枕来应对。

图为此次演练中,队员们开始捆抛柳石枕。捆抛柳石枕是传统黄河防汛抢险技术,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适用于河道工程坝垛坍塌、坝基土胎外露、堵口合拢等险情的抢护,这种方法具有就地取材、操作简便、见效快的特点,也是黄河抢险从古到今的有效办法之一。捆绑完毕后,队员们就要齐心协力将柳石枕推入水中。编抛铅丝笼则常用于根石台下蛰、险工滑坡、坝岸坍塌等险情的抢护。在此次演练中,编铅丝笼网片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济南抢险队采用传统的铺地式铅丝网架编制网片,第二种是德州抢险队结合自动卷圈机卷圈,采用立式铅丝网架编制网片。此次演练还展示了新型护根材料——“砼包土”式备防石。这是“黄河沙芯钢筋混凝土复合结构备防石”的简称,是以钢筋混凝土为箱体,内部充填,经一定工艺处理的压实黄河淤泥沙土芯,组成复合结构块材来作为天然石材替代黄河备防石,适用于黄河防汛抢险的新型材料。这种新型材料,既可以用于汛期抛石护根,也可以用于砌筑坡堤,还可以用于黄河堤岸上的其它建筑工程;同时,还能有效利用黄河淤泥沙,变废为宝、治理环境,具有较大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为无人巡查机正在巡查汛情、险情而反滤围井主要用于抢护管涌险情,在冒水孔处,清除杂物,挖去软泥,周围用土袋做成围井,分层铺设滤料,防止管涌涌水带沙,是黄河抗洪抢险中最常用的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演练现场,还展示了“前卫-4号”机动指挥车、应急通信车、移动气象台、轻型门桥车、运加油车、防汛医疗救护车、静音四轮移动电站等新型防汛抢险器械。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参加演练的各部门表示,演练顺利结束后,还将继续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7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