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桩机

经常被催和从不被催的孩子,长大后

发布时间:2022/12/11 17:51:01   
白癜风治疗周期 http://m.39.net/disease/a_5688581.html

大家好,欢迎来到育儿精选课堂~

网上看到有句话说:“让一个妈妈疯魔的,不是二胎,不是穷,而是有一个上小学外加磨蹭的娃儿。”

闺蜜因为孩子磨蹭,又是催又是吼,着急上火,医院。

她女儿个慢性子,慢到什么地步,听她说如果不催她,一顿饭能吃2个小时。

不仅是吃饭,这孩子写作业也磨蹭得要命,6点开始写作业,写到晚上11点都还没写完,不管她怎么歇斯底里地催,女儿就是一副不紧不慢懒洋洋的样子,一会儿抠橡皮、一会儿挠痒痒,一会儿发呆咬铅笔。

最后,女儿的作业没写完,她的血压倒是是蹭蹭上涨了不少,把自己气得头疼胸痛。

听到她的经历,不少妈妈表示自己家也天天上演着这样的“鸡飞狗跳”,孩子穿衣慢、走路慢、起床慢,什么都慢半拍。

要不是在心里靠着默念无数遍“亲生的”续命,早都被气得一命呜呼了。

无数家长被孩子的磨蹭所困扰,但也有些佛系家长选择不催不吼,静待花开。那些“经常被催”和“从不被催”的孩子,长大后又会有什么表现,我们一起来看看。

01从小被催大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表现?

以下来自一位爸爸的自述:

这位爸爸说自己儿子是个慢性子,以前觉得孩子年纪小,等长到大一点了自然会快起来,可到了初中发现儿子仍然慢吞吞的,尤其在学习上没有一点主动性,不催就不学。

这位你爸每天从早晨起床开始,反复、多次的催促儿子“快点,起床了!快点去刷牙洗脸,快点,吃早餐了!快点吃,别发呆了!快点,要迟到了……”

他说一天里自己要对儿子催无数次,再看儿子就像灵魂出窍一样,对他的催促视若无睹,儿子在吃早餐能边边发呆,甚至换鞋时也能换到一半然后发呆。

有时候他觉得儿子根本没有时间概念,特别是在学习、写作业的时候,翻开作业本,就开始木呆呆地坐着,过半小时去看就写了几个字,每次看到儿子这个样子就会气不打一处来。

起初还能忍着脾气的跟儿子说:“你快点写,早点写完就可以早点玩。”听到他的催促,儿子才回过神来开始慢慢写。

他也只好坐到旁边盯着儿子,一道题一道题的催着他做!但看着儿子慢吞吞的样子,他越看越生气,难免就会忍不住嘲着儿子吼:“你怎么这么笨呐!我怎么有你这样的儿子!”

吼完之后,看着孩子战战兢兢的样子,是真的不忍心,但也真的没办法啊!要是不催,儿子的作业能拖到第二天早上。

催得多了他慢慢发现,儿子整个人有点木呆呆的,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没有一点自信,让他做什么事情,他都说:“我不会……”

有时他甚至感觉儿子就像个“提线木偶”,拨一下他才动一下,不拨他就不动!

看到这里,既心疼这位“操心”的爸爸,也同情那位被催促到没有自我的孩子。

为什么催促下的孩子会变成这样呢?根据《拖延心理学》,孩子想方设法拖延,本质上都是“消极抵抗”心理的表现。家长越批评,孩子越害怕、焦虑、厌恶,越想“抵抗”,长此以往,将会变成恶性循环。

02家长为何总是在不停地催促孩子?

家长不停的催促孩子,一来是担心孩子磨蹭的习惯在学习上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看到孩子学习的时候磨磨蹭蹭,内心难免会想孩子不想学习或者不愿学习才会磨蹭的拖延时间,对孩子这种不合适的行为表征,进而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和催促。

二来是作业成为家长检验孩子一天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迅速听令,以较快的速度完成各种任务。一旦发现孩子作业完成速度慢,孩子的成绩表现不良或者学业失败,父母就会感到焦虑,进而会对孩子喋喋不休的催促。

尤其是遇到孩子掉链子的情况,很多家长总是急于去纠正和改变,希望孩子一夜之间就能完全按照计划执行。

一旦孩子做不到,家长就容易着急和情绪失控。家长要找到正确的方法监督孩子,才能避免成为催促孩子的闹钟,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03“经常被催”和“从不被催”的孩子,长大后2个方面差距大

有一位爸爸去学校接儿子,等别的孩子都陆续从学校出来之后,依然没有等到自己的儿子。

见学校最后一位学生出来后,学校大门缓缓关上,有些焦急的他开始四处张望,过了几分钟依然没见儿子身影的他转向学校后面的一个小巷子,这个地方他曾和儿子走过几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了不远便发现了儿子的小身影。

儿子此时正蹲在路边,全神贯注的观察工人打桩,爸爸看到后内心想着:“放学都能磨蹭到这里来,不着急回家,玩心可真大。”

孩子见爸爸来了,兴奋地说:“爸,我发现了打桩机工作的原理!”

原本有些气愤的爸爸顿时消了气,带着儿子乐呵呵地回家了。

那么,“经常被催”和“从不被催”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哪些差距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好奇心和求知欲方面会有明显差距

从来不被父母催的孩子,内心仍保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会对身边的一切感兴趣,为此会花费大把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而且还可以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模仿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笔无形财富,是孩子未来能够自由飞翔的隐形翅膀。

反观,经常被父母催的孩子,不仅容易成长为极端性人格,还会对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不喜欢思考、做事没有耐心,因为家长在旁边一直催促,孩子就会把中间的很多步骤省略掉,匆匆忙忙做事情做完、脾气暴躁、没有自信,长期被催促的孩子还会对父母产生抵触和恐慌心理。

(2)自律和勤奋方面有明显差距

从小不被催的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效率都会更高,反而拥有更多支配时间的自由,更高级的快乐。

有句话说得好:“自由带给孩子自尊,自尊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自律能力的强弱。”

有些家长本想通过自己的催促帮孩子建立自律,但万万没想到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出在这里,长期被“他律”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自律”。

自律的孩子之所以优秀,往往与其行动力都强密切相关。享受用自己的想法实现更加有行动的动力,行动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越来越优秀,志向越来越远大。

不自律的孩子,往往被小欲望和情感所奴隶,离开父母督促有点寸步难行。父母不放心,只能不停插手,孩子越来越压抑,越来越没有自由,最终不是反抗就是自我消亡。

04写给家长的话

家长催促孩子,本意是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现在的孩子们天天被催促着已经成为自然的生活状态,可是,很多妈妈却忽略了,孩子是慢慢养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需要我们细腻的呵护。

很多时候,慢养,才能教出更优秀的孩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4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