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桩机 >> 打桩机优势 >> 惠阳从制造到智造高标准打造两个千亿级产业
当“经济全球化”遭遇“疫情全球化”,全球产业链遭遇的冲击前所未有。这种影响由此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对全球产业链的“单中心传导”,演变为全球产业链之间的“密交叉影响”。以外向型产业为主的惠阳,深刻认识到这一重大变量,未雨绸缪,危中寻机。
在疫情影响大背景下,惠阳区第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不久前出炉,好几项主要经济指标都逆市飘红,令人眼前一亮——基础设施投资13.93亿元,比增.4%;工业投资11.77亿元,比增4.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7.4亿元,比增.5%。
数据背后,是惠阳在疫情突围之路上产业升级的坚持与发轫。疫情常态化阶段,在挖掘惠州“2+1”产业发展新动力中,作为惠州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区域之一的惠阳,如何利用临近深圳独特优势、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是惠阳未来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瞄准新基建
聚焦5G、芯片、软件等“硬核”领域
沿着叶挺大道往惠阳方向,在三和棠梓岭路段右侧的一片空地上,中午12时仍是一片热火朝天:两台大型打桩机在作业,搅拌车与工程车来回穿梭,大片土地已被盘整出来,工人在铺设施工管线。
这是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首个动工项目——凯中精密的建设现场,是惠阳抓住“新基建”风口、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缩影。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投资对经济推动作用愈发明显,而“新基建”无疑是中国危中求机的抓手。新基建立足于科技端,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7大领域,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与惠阳锚定的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方向高度契合,也与惠阳打造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目标不谋而合。
纵观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惠阳最有基础、最有条件、最有潜力为惠州提供重要支撑的,是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撑起了惠阳工业“半边天”,形成以伯恩光学、联想电子、胜宏科技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但这“半边天”短板也很明显,大企业依赖性强、产业核心技术不高、组装贴牌代工企业占多数,一言以蔽之: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缺乏创新驱动力。
惠阳产业转型升级,朝着新基建方向的“智能制造”迈进:聚焦5G、芯片、软件等“硬核”科技产业,加快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制造产业”变“智造产业”,核心在于“创新”。惠阳区委书记翟伟锋介绍:“惠阳区委、区政府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惠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心就是实体经济,方向就是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全新的产业大平台,打造‘智造高地’。”
蓄积新动能
打造大平台推动惠州万亿级产业集群形成
跳出圈子看发展,才能拓宽视野,提高认识。惠阳为何更要有紧迫感建设产业大平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大项目、大平台建设为重大抓手,是惠州构筑“2+1”产业的新支撑。因此,惠州在产业大平台布局上频频“加码”,打造中韩(惠州)产业园、能源科技岛、新材料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新型产业平台。
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惠州市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强调要按照“千亿园区、万亿产业”的工作目标,聚力打造“3+7”工业园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我市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市层面在重点推进千亿产业园区的建设,及时出台支撑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的长期政策。”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认为,在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和迎接新一轮复苏阶段,要帮助企业“发展好”,发挥产业园区的作用至关重要。
“惠州土地资源丰富,对照承载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工业项目落地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黄忠平认为,这要靠发展工业园区、走产业集群路子才能有效解决。
去年9月,“高质量发展县区行·问策惠阳”调研采访时,调研组就指出惠阳产业园区建设短板:用地分布不集中、效益低下,全区虽然有9个产业园区,但分布散乱、规模偏小、产业粗放、管理缺位,普遍处于园区1.0版本。归根结底,是惠阳早期“马路经济”后遗症之一。
“全区土地开发强度仅为18.6%。”翟伟锋坦言,产业园区小而散,既没有形成规模又占用大量资源,不利于集中资源打造能够承载优质大项目的产业平台,招商选资会面临有项目无土地的困境。
惠阳亟须改变!
“针对连片土地少、项目落地难的问题,我们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紧紧抓住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这一契机,全面整合零散分布的有限土地资源向重点产业园区集中。”翟伟锋介绍,惠阳正在聚力打造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和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两个千亿级现代产业园区,接下来在用地规模、用地指标、产业政策、产业配套等方面,都会向这两个产业园区倾斜,着力构建对优质项目有吸引力、承载力的现代产业平台,力争用10年时间打造年产值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今年重点推动象岭智慧产业区和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区动工建设,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在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的同时,惠阳围绕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学习借鉴顺德村级产业园区升级改造经验,明确将低效镇村工业集聚区域“工改工”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工改工”“工改M1”“工改M0”园区整治(以下统称“工改工”)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机器换人”行动,持续推动产业用地从闲置低效利用向高质高效开发转变,推动低层低端老旧厂房向高层高端工业大厦改造升级,通过改造升级建成一批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高端产业园区。据悉,目前惠阳已基本完成全区产业用地情况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惠阳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惠阳今年将选定万平方米以上的“三旧”、低效用地或厂房,作为“工改工”载体转型升级试点,明年在试点基础上建章立制、全面推行,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1万亩低效镇村工业集聚区改造升级。
发力新载体
打造“惠阳-仲恺”连片发展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与制造业大省,惠阳产业对手强劲。惠阳打造千亿级智能产业园区,如何立足产业基础、发挥临深优势,C位出道?
“按照惠州市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布局,我们将加强与仲恺规划、交通、产业对接,谋划打造‘惠阳-仲恺’连片发展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与此同时,紧紧抓住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机遇,加快推进深莞惠红色干线(H4)、纵二(Z2)、纵三(Z3)等轴线项目惠阳段建设,实现与深圳、东莞无缝对接、联动发展,共同建设优势互补、紧密协作的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力争在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单打冠军’,把惠阳打造成为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智造高地’。”翟伟锋说。
占据区位优势不等于优质项目会自动进来,也不等于大平台建设可以高枕无忧。规划建设两大千亿级现代产业园区,惠阳以“四个高”为标准。
招商高标准。惠阳对标东莞提高招商选资标准,制订出台《惠阳区产业投资项目管理实施意见》,重点明确招商项目的投资强度、单位产值、单位税贡3个指标。
服务高效率。去年以来,惠阳区以企业投资项目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试点为抓手,探索建立“区域评价+标准地出让+零条件预审”机制,把园区内工业项目报建审批时限从46个工作日压缩至12个工作日,这项机制将全面推广运用到两个产业园区上。
配套高要求。对两大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惠阳区注重产业平台的构建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如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正式招商选资之前,财政已安排资金6.71亿元,推进园区周边道路、地下管道、场地平整等基础建设,助力整个园区火热建设局面全面铺开。
管理高素质。高标准建设千亿级产业园区,必须要解决好产业园区建设没有专门团队全程跟踪管理的现实问题。翟伟锋介绍:“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从区直部门选派了多名干部,驰援镇(街)开展复工复产安全防疫工作,基层普遍点赞,干部得到锤炼,士气得到提振。受此启发,我们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激发队伍活力的若干措施》,分类建立‘千人人才库’,结合交通轴线、产业园区建设,从区直单位统筹选调骨干力量进驻‘园区办’‘轴线办’,采取‘集团军’作战模式攻坚突破,在一线磨练干部、推动工作。”
探索新方向
新旧动能转换构建产业园区“生态圈”
在东江精创注塑(惠州)有限公司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厂房里,智能化机器人整齐排列,机械手臂飞速运转,一个个小而精的精密零件从全自动生产线上完成,包装后准备发往世界各地……去年8月投产,东江精创注塑惠州公司在当年短短4个多月时间便实现万元的产值。疫情下,该公司快速调整外销比例,承接国内建筑机构曾经只能到欧洲定制的建筑高端配件订单,并保持了持续增长。
就在前年,东江精创注塑惠州公司所在的惠阳三和荣丰物流园还是一个只做纸箱泡沫的低端低效能的产业园。
“荣丰物流园的蜕变,是三和通过新旧动能转换、优调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的一个案例。”三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伟东介绍,一方面打造新的产业片区,在增量上创造新动力;另一方面通过“腾笼换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存量上挖掘新动力,逐步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现代智慧产业园生态圈。
“我们要突破‘小而散’村村点火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产业平台作为组团发展是我们重要着力点之一。”刘伟东介绍,将在象岭智慧产业园导入华夏顺泽信息产业聚集区、联东U谷产业园、万佳安物联网科技产业园、湾东智谷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建设运营商,来自深圳等地的10多家创新型企业计划进驻,多个项目土地即将挂牌。
这些产业平台将按产城融合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招商、高效率推进项目落地,推动产业平台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最终形成支撑大项目发展的大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产业发展在时间、空间上的互补,快速构建起城市与产业新格局,实现科产城村人全面融合。
“在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区,新圩将主动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以产业为撬动点,盘活闲置用地,导入智能制造高端项目,辐射带动形成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圈。”新圩镇党委书记周小军介绍,在科技的引领支撑下,同时培育发展乡村文化、休闲农业等产业,探索一条产城村人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智库观察
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规划产业平台共享资源服务
规划重大产业平台建设、促进园区专业化形成“生态圈”,成为众多城市产业加速和优质发展的着力点。“专业化可实现共享、匹配、学习效应。”黄忠平认为,同一领域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共享平台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环保设施、技术服务、生活配套的成本都能得到分摊;上下游企业聚在一起,你的产出就是我的投入,隔墙供应不单降低运输成本,还有助细化产业内分工、深化产业链合作,让企业专精于做最具优势的事;行业发展的诀窍弥散在空气中,知识跨越街道比穿越大陆海洋容易得多,这个学习效应可促进知识的生产、扩散与积累,强化园区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