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桩机 >> 打桩机前景 >> 时代楷模钟扬一粒种子托起一片希望
年8月,钟扬第一次踏上了青藏高原的土地。下了飞机,钟扬的第一感觉,是强烈的不适感。脚下的土地,是海拔米的拉萨,此时的钟扬感到心跳加速、头昏脑胀。但他却乐观地给同行的专家们打气:“我不晕,因为我体积大,身体里储藏的氧气比你们多。”
来到西藏以后,钟扬目之所见,全都是如宝藏一般的存在。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这里的高等植物有多种,科、属、种数分别占了全国植物的32.9%、38%和18%。由于地势、水系环境、气候的巨大落差,使得这里生长着维管束植物中几乎所有的门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被子植物、单子叶被子植物……
这么好的植物资源,自己作为一个植物学家,为何迟至今日才姗姗来迟?钟扬不禁叹了一口气:“西藏,我来晚了!”
回到上海之后,钟扬一直寻找再去西藏的机会。年,上海市一个农业投资项目“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正式启动,中心主任罗利军想尽快把这个基因库完善起来,急于寻找各种植物基因。他从一本《晶珠本草》的藏药书中找到了灵感,西藏的药用植物被罗利军视为完成项目的关键。
他于是想到了一直想去西藏进行植物学研究的钟扬。钟扬收到邀请,一口答应,马上踏上了前往青藏高原的征程。在他的心里,这次征程不仅仅是为了帮罗利军完成项目,而且是去实现他心里的一个梦想。
对于多年致力于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钟扬来说,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会导致一些植物的灭绝,而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整个人类的未来。青藏高原拥有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但由于高寒艰险、环境恶劣,植物学家甚少涉足。钟扬觉得时间紧迫,要即刻上路,盘点清楚世界屋脊的植物“家底”,为国家、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丰富“基
因”宝藏。
盘点“家底”,这是钟扬的“种子梦”。
这个梦一追,就是16年。
16年来,钟扬带着学生初步摸清了西藏生物资源的分布特点,西藏植物研究的空白一点一点被填补,多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护生物学、谱系地理等领域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钟扬团队采集的高原香柏,已被提取出抗癌成分。钟扬带着学生扎西次仁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将位于青藏高原的全世界仅存3万多棵的巨柏登记在册,筑起一道坚固的保护屏障。
钟扬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从“一穷二白”到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历史空白,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青藏高原上遍地都是植物,是不是只要一
弯腰、抓一把,一手就能采上几十棵?
植物学的野外采集过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
按照英国邱园制定的标准,完成一种植物的种子样本采集,需要采这种植物的颗种子。为什么要采这么多种子?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这么解释:一种植物要采集颗种子,是为了保证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以非洲猎豹为例,非洲猎豹的遗传多样性很单一,单一到把一只非洲猎豹的皮肤移植到另外一只猎豹的皮肤上,都不会产生排异。而遗传多样性越单一,这个物种就越危险,越容易灭绝。如果突然遭到一种病毒袭击,这种遗传多样性单一的物种就可能会全军覆没。比如一座山上种的全是一种杨树,那么当虫害出现,整个山体就没有树了。
采颗种子,也不能只在一个地方采,一个地方一般只能采一两百颗,每一颗的距离至少要隔20米,而且不同的样本种群,所在地相隔的直线距离不能少于50公里。因为如果样本之间离得越近,个体之间杂交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当于近亲繁殖,相似性过高,就失去了采集的意义。拉琼解释说,这和做抽样调查一样,不能只在一个同姓的村子里做。因此在采集中,必须以50公里作为最短间距,避免采集样本的相似性。这样采到的个体种子相似性越低,就越能保护这种植物的遗传基因里的信息。这就和人生病了有人能抵抗有人不能抵抗是一个道理:物种的多样性越复杂,整个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平衡。如果我们缺失了遗传基因中的某些节点,就可能会破坏掉生态系统的平衡。
青藏高原上的种子,也并不是你俯下身子就能够得着的。
我们熟悉的根茎植物萝卜、块茎植物马铃薯、鳞茎植物洋葱、球茎植物芋艿……这些植物的根须都盘根错节地埋在地下,需要一点一点从土地里挖出来。采集这一类植物的种子,有时候还需要动用打桩机、钻探机。每当手扶式的打桩机在野外采集现场隆隆作响,滚滚的黑烟熏得人眼泪横流时,人们就看到钟扬此时变身一位工程队长,扶着机器操纵着直径约8厘米的钢管一点一点地钻进坚硬的土壤里……
而要保证颗种子能够保存在种质资源库,钟扬的团队在现场实地采集的时候就需要采集充分,一般要采到颗种子。把颗种子送到种质资源库后,科研人员还要再检查这些种子里有没有裂的、被虫蛀的。把外观检查做完后,要选取样本进行发芽试验。试验结束后,再筛选颗种子,密封在瓶子里面,这才算一个植物种子样本大功告成。
青藏高原上有多种高等植物物种,但它们并不是均匀分布在马路边上,而是藏在雅鲁藏布江陡峭的悬崖边,隐匿在万里羌塘的无人区,或是散落在阿里地区的冻土层,有时星夜兼程、数日跋涉,也只能采到一两种植物的几百颗种子,而这距离完成一个种子的采集工作还差很远。
可就是这样烦琐而艰辛的采集过程,钟扬在青藏高原上重复了无数遍,他用青藏高原上的无数次弯腰,为国家换来了多种植物的万颗种子的宝藏。
有人也许会问,钟扬收集这么多种子,对于普通人来讲意义何在呢?钟扬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答案。他说:“收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全球变化。假设多年后还有癌症,假设那时候大家发现一种植物有抗癌作用,然而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这种植物已经灭绝了,幸好多年前有个姓钟的教授采集过它的种子。”
钟扬又打趣说:“都多年了,姓不姓钟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教授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届时如果发现了颗种子,拿出来一种,哪怕只有颗能成活,最后只有50颗能结种子,那个植物不就复活了吗?”
也有人会问,如果多年后这个种子没有用了怎么办呢?
钟扬回答说:“我期待看到种子没有用的那一天。说明什么?说明那个植物还在,那该有多好。”
“功成不必在我。”这就是钟扬采集种子的初心。而在采集期间付出的无数辛苦,往往都随着钟扬的一次次喘息和失速的心跳,埋藏在青藏高原的千沟万壑里了。
以上文字来自《种子钟扬》作者:陈芳陈聪